高跷鴴鸟

中文学名
高跷鴴鸟
英文学名
蛎高跷鴴、黑翅长脚鹬、丈高鹬
高跷鴴鸟

  高跷鴴


  学名


  Himantopus himantopus


  科名


  长脚鹬科


  属名


  长脚鹬属


  别名


  蛎高跷鴴、黑翅长脚鹬、丈高鹬


  分类


  鸟声


  Geoff Carey, XC663368. Accessible at www.xeno-canto.org/663368.


  形态特徵


  雄鸟繁殖羽额白色,头顶及后颈黑色,与前颈的白色部分界线分明,有些个体在眼上方有部分灰黑色,有些头全白色,背面黑色带有墨绿金属光泽,与后颈黑色并不相连,腹面全为白色。尾白色有灰色横斑。非繁殖羽则后颈转为灰黑色与前颈白色交界模糊,背面为无光泽的黑色。雌鸟似雄鸟,但背面为褐色,翼仍为黑色。眼黑色,喙细长黑色,脚长深粉红色。飞行时尖细的黑色双翼上下挥动,在白色腰部衬托下很显眼,双脚长长伸出于尾部之后。亚成鸟似雌鸟,但喙基部呈肉色或橙色,背面色泽较灰,有污白色羽缘,脚灰肉色。邓宇发等(2000)将台湾度冬的长脚鹬头型的式样分为五型:全黑(头顶及后颈全为黑色;全白(头及颈部全为白色);头顶黑(头顶为黑色,后颈为白色);后颈黑(后颈为黑色,头顶为白色);颈灰(颈部为灰色)。对于上色环的鸟进行分析,发现头型与性别无关。


  栖地与习性


  栖局部普遍的冬候鸟,以台湾南部近海盐田的数量最多,近年来度冬数量可达数百隻,也常出现于近海的鱼塭、沼泽、河口。本种在台湾最喜好的栖地分别为盐田、鱼塭、河岸。西南沿海地带开闢的盐田多为抽砂填埋盐沼而成,在乾季时规律的引入海水晒盐,为半人工化的湿地,每年在颱风季过后约9月间开始整地引入海水,成为度冬水鸟的重要栖地,包括本种在内(翁义聪等1996)。鱼塭在秋天时收穫,这时会将水排出。收穫后在浅水中剩下的小鱼虾及其它生物,便成为水鸟容易取得的食物,而休耕一段时间自然演进所生成的草泽也可提供隐蔽的栖息环境(翁义聪等1998)。近海河川两旁会因涨退潮而产生许多泥滩地,拥有丰富的食物来源,因此成为水鸟重要的觅食区(邓宇发等2000)。


  白天以站立休息的时间最多,觅食主要在清晨、黄昏或退潮时段。行走时步伐稳健优雅,常于水深在脚关节高度的池塘中觅食,可敏捷的追捕小鱼,也会用嘴喙置于水中左右扫动,并前进捕食猎物。冬季时如果天气寒冷、季风强劲时,会以成群聚集的方式躲避寒害,此时觅食行为会相对减少。受到惊吓而有警戒的行为时,头部会上下摆动,惊飞时一面飞一面鸣叫。繁殖期有十分激烈的保护巢雏行为,如有侵入者进入巢的附近,亲鸟会飞起高声尖叫,同时会飞近侵入者企图将其驱离。


  春季迁移途中,长脚鹬已完成配对,而且不停地以交尾方式确认,到达合适的巢区就展开一季忙碌的繁殖工作。繁殖季开始,为了占领好的筑巢基地,彼此之间会追来打去,衝突不断。交尾的过程颇有可看性,首先雌鸟将头颈伸直做一邀请雄鸟的动作,雄鸟先在雌鸟两侧来回几次沾水整理自己羽毛,之后张翅奋力一跳,跳上雌鸟背上站住,且不停左右晃动以力求平衡,并慢慢将身体蹲下与雌鸟尾巴成一交叉,最后雌雄鸟泄殖孔瞬间交会完成射精,而雄鸟依势落地,同时张翅将雌鸟抱住,俩俩头靠头相依,并缓缓向前几步,最后雄鸟渐渐将翅收回与雌鸟分开,结束这段亲密行为。


  迁留型态


  长脚鹬在台湾为普遍的冬候鸟以及不普遍的留鸟。1997年至2007年间,于彰化、云林、嘉义、台南沿海一带繫放2,472隻4至6星期大小的幼鸟。追踪繫有色环的长脚鹬得知,部分个体只于繁殖区附近移动,即使是度冬期仍然滞留于巢区附近的几个鱼塭;但也有不少个体迁出繁殖区到屏东、高雄、澎湖、彰化、台中、新竹及台北等;有8隻个体分别在琉球群岛那霸、日本四国岛与鹿耳岛、朝鲜半岛及济洲岛、大陆崇明岛及福建、香港等地被记录到(翁义聪2007)。